(Breguet Tradition Collection)
“曾付出几多心跳,来换取一堆堆的发票,人值得命中减少几秒,多买一只表……”
Wyman的詞永遠都這麼貼切地反映出世俗人的心態,加上陳奕迅的聲線,“陀飛輪”三個字我記住了。
不知曾幾何時自己也喜歡上看手表。喜歡到去二手市場買了個Patek Phillips的翻版,後被透出陀飛輪,就算是假 的,也十分吸引。其實自己連什麽是陀飛輪都不太清楚,每次看雜誌都重點放在名錶的陀飛輪,機芯製造等細節部份上。對這些描述名錶的名詞都很陌生,嘗試著去學著看表,但似乎不是我能觸及的。十分矜貴的價錢,造工。記得認識的第一只表名錶,是在《Vision》看到的Breguet錶盤上有朵很大朵的花,是不是菊花,已經忘記了,但那款錶很出名。陀飛輪的出現都是Breguet這個牌子。
當我看雜誌說關於日內瓦SIHH這一次高級腕錶展覽的時候,被大量專業名詞震到,剛剛開始留意腕錶的我,對什麽是“外緣機芯”都不清楚,更不要說“1902 MC型機芯”、“P·999機芯”……
但去看這個展覽的人卻一點也不簡單,大大細細總會帶上個“真嘢”上陣,不愧有“伯爵那地位”。而且幾萬到十萬左右的價位對他們來說真不是什麽錢,在文字上還用“而已”形容。貧富懸殊就如此大嗎?幾多人日日愁吃愁喝的,但總有人不斷要求著物質上的享受。不是說買名錶不好,只是社會真的不公啦。
本人也喜歡腕錶,但我不會用血汗錢去買個“真嘢”啦,假的也不錯,我的Patek Phillips也有陀飛輪的,也是手動機芯的,感受的只是時間的痕跡,細心聆聽機芯的運作之間摩擦發出的機械聲音,猶如生命的旋律。哈哈哈,說到有那麼一些肉麻。但真的只爲機械而動心,不是為上面的寶石或者超薄機芯。以前公公的手錶就是手動機芯的,聽聞很贊,每次聽他說久不帶就要上鏈,麻煩,那是我根本不知道手錶要上鏈是爲什麽。現在開始對機械製造物有興趣,例如相機。發現用手去操作一樣物品其實是一種享受,就好比如有人人說拍照的快感在于調數據之間,手錶也一樣,用手去上鏈,用手去延續時間。
這個是Breguet用了Rococo風格“鼻祖”Marie Antoinette的名字,連機芯都如此Rococo。單看構造就知十份昂貴。
评论